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置换负一层C1xG柱柱顶H1高度范围内混凝土强度不足柱混凝土,恢复建筑结构完整性,达到结构安全使用目的。
加固补强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概况
受施工单位的委托,我司承担本次柱子混凝土置换加固补强施工。我司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以往施工经验,制订本施工方案,经原主体结构设计单位及审图单位审核并同意后方可实施。
加固补强工艺流程
安全教育→现场排查→安全围护→结构卸载→基层清理→钢筋探测→定位钻孔→设置卸载支顶→彻底清理冲洗→模板封闭→柱夹层内灌浆→拆模→检查、清理→验收→资料移交。
加固补强措施及施工步骤
负一层C1xG轴柱混凝土强度过低的柱,采取“置换混凝土加固法"进行置换补强。此方案采用先支顶卸载,具有时间短、支撑后不影响其他工种的施工、安全、高效等优点。具体的措施及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1配合项目部,现场各方共同确认缺陷柱的位置,并如实标注,做好现场记录。
2焊制支顶钢管及支撑,再配加50T~100T机械千斤顶,对原相应部位的结构进行支撑,确保施工过程安全。钢管支顶设置楼层为-3层~-1层。根据施工模拟计算先设置支顶,然后凿除缺陷混凝土后对柱进行加固处理。
第二章 加固施工主要材料
1、水泥及混凝土:
加固用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水泥基灌浆料,其性能满足《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T50448-2008 第 4.1.1 条的要求,其抗压强度≥60MPa。
高强无收缩灌浆料是一种水泥基自流型微膨胀干粉砂浆,具有早强、高强、自流动和微膨胀等特性,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改造等工程。
产品特点:早强、高强:1-3 天抗压强度可达 30-50Mpa 以上, 28
天强度最高可达 65Mpa 以上。
具有高自流性:现场加水搅拌即可使用,不需振捣便可填充全部间隙。
微膨胀性:灌浆后无收缩,保证新旧混凝土之间紧密接触。 冬季施工性:最低允许在-10℃气温下进行室外施工。
耐久性:本品属无机胶结材料,使用寿命大于混凝土使用寿命,经 200 万次疲劳试验, 50 次冻融循环实验,强度无明显变化。
2、钢筋及焊接材料:(根据拆除情况定)
(1)、钢筋:HPB300 级,HRB400 级。
(2)、钢筋的连接构造、钢筋锚固及设置要求详《16G101-1》中相关规定.
3、所有加固用材质均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要求。
第三章 施工方案
第一节 柱受损部位混凝土置换施工
为保证施工质量,应先对该柱周边梁构件进行支撑卸荷处理,待
支撑系统安装完毕并顶紧后再对受损部位混凝土进行置换处理。
一、支撑系统及受损混凝土剔除施工
剔除松散混凝土前应对受损柱周边梁进行有效可靠的支撑,具体
支撑详图附后:
主要施工流程:支撑→凿除松散混凝土→钢筋制安→模板制安→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混凝土养护
1、钢管千斤顶支撑
1、钢管千斤顶支撑设于上下层梁之间,钢管可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接长。
2、钢管千斤顶支撑的上下结构混凝土表面应清理干净,并采用1:2环氧砂浆找平。
3、支撑安装应保持钢管和千斤顶中线上下对齐和竖直。
4、千斤顶应适当顶紧,以开始受力后再摇动摇杆3次为宜。顶紧后应保持千斤顶升降开关在顶升位置不变,直至要拆除千斤顶时再将升降开关转换至下降位置。
5、支撑所用千斤顶应采用螺旋千斤顶,不得使用液压千斤顶。支撑所用的钢管应完好无损、无凹陷变形、端面平整,钢管直径和壁厚不得小于设计要求。
6、在支撑期间,应指定专人检查、防护支撑装置,防止出现支撑变形卸荷或变形受损的异常情况。
7、在拆除支撑前,应确认已满足设计要求的拆除前提条件且不少于14天,防止因过早拆除支撑而造成结构安全隐患。
8、在置换和养护被置换、被托换的结构构件期间,不得擅自拆除或碰撞钢管千斤顶支撑。
9、500kN螺旋千斤顶可以两个300kN螺旋千斤顶代替,也可采用锲形垫板代替,锲形垫板必须顶紧。
2、凿除混凝土
① 凿除强度不足的缺陷混凝土,至符合设计强度构件部位,在新旧混凝土交接面处,凿毛原混凝土表面,凿至表面露出坚固混凝土界面,凿毛深度为约10mm。
② 凿除加大柱顶四周楼板边100mm范围的混凝土,以便混凝土的浇灌。
③ 用清水和钢丝刷把混凝土粉尘清洗干净。
3、框架柱缺陷混凝土置换加固
1、置换负一层C1xG柱柱顶H1高度范围内混凝土强度不足柱混凝土。
2、在置换缺陷混凝土前,必须先行设置钢管千斤顶支撑(或锲形垫板钢管支撑),在钢管千斤顶支撑(或锲形垫板钢管支撑)安装完毕、检查无误后,方可开始置换缺陷混凝土。钢管千斤顶支撑由钢支撑与千斤顶组成。其中D=219x8钢管支撑与500KN螺旋千斤顶配套使用。锲形垫板钢管支撑由钢支撑与锲形垫板组成,锲形垫板平面尺寸为300X300mm。
2、所需置换混凝土柱旁侧的混凝土梁在进行混凝土置换施工前应做好支撑,使支撑体系可承受结构的自重及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在完成与该柱相关的支撑后方可进行该柱的混凝土置换工作。
3、在钢管千斤顶支撑(或锲形垫板钢管支撑)顶紧上下混凝土梁后,方可开始置换该混凝土柱置换区域的缺陷混凝土。该区域的缺陷混凝土必须凿除干净,但不得损伤保留区域的混凝土。
4、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在负一层监测首层C1xG柱顶的竖向变形,变形报警值为2mm。
5、凿除强度不足柱顶混凝土后,柱顶区域按原柱配筋增加柱箍筋和纵筋。新增纵筋长度为凿除区域高度,与原结构柱纵筋单面焊接。
6、柱置换混凝土采用高强灌浆料浇筑,灌浆料强度等级为C60,施工单位应做好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防止灌浆料开裂。
(1)技术措施:
1、本工程采用高强灌浆料,直接运输至施工浇筑面搅拌浇筑。
2、 混凝土时,必须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并应对其进行物理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 加强混凝土淋水养护,淋水次数以能保持混凝土经常处于湿润状态为度,并指派专人负责。
(2)砼浇筑保证质量措施
1、防止砼漏浆。在浇砼前填实所有的缝隙,并由技术人员认真检查。
2、防止浇砼时,模板预埋件走位变形。在浇筑砼前,施工员、技术员对所有支模的紧固件进行检查,预埋件加固情况进行检查。浇筑砼时,派有经验的值班人员检查模板、拉条、支撑情况,并根据砼浇筑高度、速度随时收紧松动的螺栓、支撑等。
3、混凝土养护方法:并定时淋水养护至少一个星期。
第四章工期与质量保障
一、施工工期及质量保证期
1) 此托换柱支撑钢管施工开始,计 20 天,全部支撑完毕后不影响其他工种的施工,待灌浆料混凝土浇筑完成后14天后,则可拆除支撑设施。
2) 工程开工前,技术负责人必须按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有关施工人员做好施工的技术交底工作。
3) 把好材料质量关,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不得使用。原材料应提供质保书,提前将所有材料备齐到现场。
4) 清洗结束后开始注入混凝土灌浆料。
5) 灌注过程中,应认真做好灌注原始记录,并及时分析整理。
6) 施工中要做到施工质量四检测:自检、互检、专检和抽检。
7) 做好各种施工记录、施工日记及其它施工管理台帐。
8) 经置换补强处理的混凝土柱可与建筑物同寿命。
二、加固补强工程质量检测
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4-2015),《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2010中关于对柱子采用“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加固补强施工后的相关要求进行质量检测,经各方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
三、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 按建设方指定工期要求,确定各阶段工作日。在施工管理上实行责任包干,包工期、包安全、包质量、包用工、包文明施工。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作业效率确保提前交付。
2) 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指导生产、加强动态管理。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组织材料、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各阶段施工的连续性,消除窝工、停工现象,使各工种、各工序实施紧密的交叉搭接,对每道工序制定相应的调整措施。
3) 考虑到现场施工条件及施工要求,将工程按流水段组织施工,保证各工序流水施工顺畅。
4) 合理配置施工机械设施,提高使用效率,保证各项作业、各工种之间的高度协调,发挥最大的生产潜力。
四、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1) 施工人员必须坚持贯彻执行现场安全生产纪律,遵守国家和企业颁布的安全生产各项规定。
2)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项目经理对现场安全工作负总责,健全安全管理,工地每个班组设一名兼职安全员。
3) 进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扣好安全带。
4) 严格执行《施工现场安全防火规定》,重要部位要设置消防器材,加强消防检查,动用明火需经审批;电、气焊必须执行“十不烧”规定。
5) 配电箱、机电设备应有漏电保护装置、接地装置,电线应架空,危险区域应设立安全标志。暴露在外的电线设备不得乱动。非电工人员不得更移线路器材,不得乱拖电线,临时用电中间不得有接头。
6) 各种电动机械设备,必须有可靠有效的安全措施和保护装置方能使用。
7) 钻机操作时,注意钻机平稳,以防止夹住钢筋而发生事故。
8) 安全工作做到班前交底,分工明确,分岗明确,做好上岗记录。
9) 施工现场禁烟区内严禁吸烟。
五、高空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1、凡有高血压、贫血、心脏病、癫痫以及其他不适宜高处作业及及登高架设作业人员,不得从事高空作业。
2、高空作业前,必须对有关防护实施及个人安全防护用品进行检查,不得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强令或强行冒险作业。
3、作业时衣着要灵便,禁止穿硬鞋、带钉和易滑的鞋,在没有防护的高空、悬崖和陡坡施工时,必须按规定使用安全带,安全带必须高挂低用,挂设点必须安全可靠。
4、高处作业所用材料要堆放平稳,不得妨碍作业,并制定防止坠落的措施;使用工具应防止工具坠落伤人的措施;工具用完应随手放入工具袋内;上下传递物件时,禁止抛掷。
5、使用梯子登高作业时,梯子不得缺档,不得垫高使用,如需接长使用,应有可靠的连接措施,且接头不得超过一处。梯子横档间接为30mm为宜。使用时上端要固定牢靠,下端应有防滑措施。脚手架上禁止使用梯子登高作业。
6、单面梯工作时角度以75度左右为宜;人字梯上部夹角以35度~45度为宜。使用时第一档或第三档之间应设置拉撑。禁止两人同时在梯子上作业。在通道处使用梯子时,应有人监护或设置围栏。
7、没有安全防护设施时,禁止在屋架的上弦、支撑、挑架的挑梁和未固定的构件上行走或作业。高处作业与地面连续时,应设通讯装置,专人负责。
8、在有斜面的建筑结构层面上,应有防滑措施。
广州诺恒防水补强工程有限公司
2021年6月19日